“中国该待在它该待的地方”—— 慕尼黑车展后台的这句私语,在美元债群里炸了锅。
说这话的是大众集团一位副总裁,当时他刚看到比亚迪展台的人流密度超过了宝马。一个驻法兰克福的中资券商分析师在朋友圈发了这段录音转写,配图是中国车企展位前排队试驾的长队,配文更狠:“当年他们用枪炮打开市场,现在我们用电机。”
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撕破脸了。三个月前的柏林工业论坛上,西门子 CEO 就当着工信部官员的面敲桌子:“你们的光伏组件价格,已经让巴伐利亚的工厂在冬天烧不起天然气了。” 当时翻译都愣了,现场死一般寂静,直到一位中方企业家冷笑:“19 世纪你们卖鸦片的时候,可没跟大清谈过价格公道。”
圈子里都在传,欧盟那份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草案,其实是德国车企联名逼出来的。某投行的朋友给我看了份内部测算:2023 年中国新能源车在欧洲的市占率突破 18% 时,宝马的现金流预警系统已经亮了三次黄灯,慕尼黑工厂的夜班都砍了两班。更要命的是供应链,宁波某电池厂的欧洲区总监在酒局上说漏嘴:“大众的采购总监凌晨两点打电话,问能不能单独给他们留一条产线,价格好谈。”
这背后的账其实不难算。全球制造业这块蛋糕,1995 年西方攥着 70%,中国还不到 5%,那时候他们笑盈盈地看我们造打火机。现在中国咬走 32%,差不多是美国的两倍,西方加起来刚过 45%。某私募的投研群里有人贴过张图:1990 年德国工人时薪是中国的 47 倍,现在只剩 5 倍。“这不是抢饭碗,是砸锅,” 一个在德国车企干了 15 年的华裔工程师在领英上写道,下面点赞的全是金发头像。
最拧巴的矛盾藏在两个数字里。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均价三年涨了 42%,但德国同级车在华售价跌了 17%。上海临港的特斯拉工厂里,Model 3 的生产成本比柏林工厂低 28%,这还没算上电池环节 —— 宁德时代给欧洲车企的报价,比给比亚迪的贵出 12%,就这还排着队。“他们以前嫌我们赚血汗钱,现在嫌我们赚技术钱,” 某新势力车企的 CFO 在小范围会上拍了桌子,“有本事别买我们的电池啊。”
供应链的哀嚎更具体。苏州一家给博世做精密部件的工厂老板,上个月在供应商群里发了张车间照片,一半机器停着。“德方订单砍了 60%,说要扶持本土企业,” 他补了句,“可他们本土企业的报价,是我们的三倍。” 但另一边,宁波港的码头上,比亚迪的滚装船正等着装货,报关员说:“欧洲的订单排到明年 Q2 了,港口都在加夜班。”
基金经理们的算盘打得噼啪响。某头部私募的新能源组在内部会议上吵翻了:有人说 “这是新冷战,估值体系要重算”,有人甩出来欧洲电动车渗透率的数据 —— 从 2020 年的 10% 冲到现在的 35%,其中四成是中国品牌。“他们越抵制,我们的份额涨得越快,” 一个刚调研完东南亚市场的分析师在群里发语音,“越南经销商说,比亚迪的提车周期比丰田还长。”
监管层的动作也耐人寻味。某部委的内部吹风会上,有人提到 “要警惕技术脱钩,但更要抓住标准制定权”。这话传到深圳的半导体产业园,某芯片公司的创始人连夜改了融资计划书,把 “替代进口” 换成了 “全球协同”。
现在的局面是,德国经济部的官员在闭门会议上骂中国 “破坏规则”,转身却让大众赶紧去合肥建电池厂;华尔街的分析师在研报里唱衰中国制造业,私下却在打听宁德时代的扩产计划。某外资行的中国区主管在酒局上说得直白:“谁都知道,现在不是中国该待在哪的问题,是西方能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。”
港口的塔吊还在转,工厂的灯还亮着。但欧洲议会大厦的走廊里,有人开始统计各国对华贸易逆差的数字,深圳的咖啡馆里,创业者们在讨论下一个要突破的技术壁垒。
只是没人敢问,当最后一块高端市场的蛋糕被分完时,电话该打给谁。
京海策略-配资查询网站-配资中国-中国期货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